判斷一個公司好不好,就看這8點
當前位置:點晴教程→知識管理交流
→『 企業管理交流 』
做咨詢這些年來,我深切地感受到:很多時候,一個咨詢項目能否成功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選對老板,以及這個企業本身是否具備成功的基因。
如果老板內心充滿激情,追求卓越,渴望把公司做好,那么咨詢就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,讓這個公司跑得更快。可是,倘若老板根本無心經營好公司,或者其人品不好,不誠信,那么即便我們給出再多的方法也無濟于事。 所以,做咨詢項目時,選擇一個靠譜的老板和一家卓越的企業特別重要。 那么,如何定義一家卓越的公司呢?在上周日的讀書會上,我分享了美國管理學家托馬斯·彼得斯所著的《追求卓越》一書,他在書中總結了卓越、創新的企業需要具備8個共性特征。 很有道理。我將結合自己理解,分享給你。希望對你有所啟發。
采取行動 卓越公司的第一個特征,叫“采取行動”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不能做思想的巨人,行動的矮子。 我見過很多公司要做一件事情時,先做了大量的調查、大量的報告、大量方案,卻很少有付諸于行動的。之所以不行動,要么是受到企業內部過多的流程限制,要么是過于苛求完美,希望先做到完美,再去完成。 我舉一個例子:我有個做大B業務的客戶,他說要提高他們的銷售能力。結果他的銷售是怎么干的呢?有個銷售接到客戶一個600萬的訂單后,卻一直在寫自己的方案,一個月過去了,依然在修改、調整方案。 后來,我去給客戶做Review的時候,我問他:“這個單子你簽了嗎?” 他說:“沒有。” 我說:“你單子都沒簽,你繡什么花呢?你是不是應該把合同簽了以后再去調整你的方案?作為一個銷售人員,最重要的是先把客戶簽下來,如果沒有簽下來,你連機會都沒有。” 很多公司都是這樣的,在做決策、制定方案或研發產品時,總是過于謹慎,開無數的會,做大量的研究和報告,卻沒有馬上采取行動,結果時機就這樣白白流失了。 我們不應該期待有完美的產品,因為它不可能存在,先干起來才是關鍵,然后在干的過程中不斷調整、迭代。 埃里克·萊斯在《精益創業》中,提出了“最小可用品”的概念,指的是“能滿足最基本功能的產品”。先發布“最小可用品”,然后不斷接受用戶反饋,快速迭代,直到打磨成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好產品。 卓越的公司不會等待,而是會立刻采取行動,只要“方向大致正確”,就可以著手實施。 全世界的卓越公司,都把行動力視為重要的素養。比如說日本企業,日本人在做項目時,非常擅長以最小的創新單元去做,快速地解決這個問題。這體現了組織的敏捷度。 再比如說麥當勞,麥當勞是怎么開發菜品的?它在驗證一個菜單的時候,不是說什么都準備好了,再去研發出來,而是把菜品在一些偏遠的地方門店做實驗,如果這個菜品受大眾喜歡,再快速擴散到了全國。 所以,卓越的企業,往往是先開槍,再瞄準,邊走變打。
接近客戶 稻盛和夫說:答案在現場,現場有神靈。當你業務做不出來的時候,當你不知道怎么干的時候,你要去跑客戶,做調查研究,客戶總是會告訴你答案的。 創新業務怎么做,用戶體驗怎么做,服務品質如何提升,這些問題的答案,你都要從客戶那里去尋找。 我們先對客戶做個定義:客戶包括外部客戶,也包括內部客戶(員工)。 先說說外部客戶。在這個百年巨變的時代,每個行業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我們的大中小客戶,他們到底面臨什么樣的壓力,我們如何更好地幫助他們?其實,沒有其他的辦法,就是接近他們,去了解客戶切切實實的痛點、需求,給出真正能落地、解決問題的辦法。 舉個例子,很多咨詢公司老板來找我,問我說:“Cherry你為什么可以不斷地創新這些咨詢的產品?” 原因很簡單,就是因為我天天在跑客戶,我每天和客戶在一起,所以我知道客戶要什么。客戶去歐洲邀請我去,我背個包就走了;客戶去東南亞要開拓市場,他說你跟我一起去看市場,我背個包就走了。 永遠不要把屁股對著客戶,對客戶一定要有敬畏之心,你對客戶沒有敬畏之心,客戶怎么能成為你的衣食父母呢? 再說說內部客戶。很多管理者會說,員工驅動不了,不知道怎么管理。在我看來,原因只有一個,你不了解你的員工,你不了解你的下屬。你不知道他要什么,他想成一個什么樣的人,所以你驅動不了他。 比如說,一個銷售精英,他想要的是不斷學習成長,不斷地挑戰,取得成就感,作為老板,如果你沒有給他設置有挑戰性的目標,每年讓他干重復的工作,他不躺平才怪。 大道至簡,解決問題的方式永遠都是簡單的,就是接近你的客戶,了解你的客戶,傾聽客戶的意見,解決客戶的問題。
自主和創新精神 創新,是一家企業崛起的很重要的因素。但很多企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,會逐漸喪失掉創新的精神,而這也是很多企業走向衰落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。 我認為任何公司其實都不缺乏創新的基因。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創新精神,每個人都有很多創新的點子。 那么,為什么當公司規模越來越大的時候,我們的創新會越來越困難?越來越困難的本質是什么呢? 其實是因為我們缺少創新的土壤。比如說我們不鼓勵創新者,創新者他沒有好處,失敗了我們也不能包容他的失敗,我們內部沒有創新孵化機制,這個時候你的創新就是出不來的。 有些老板在公司遇到困難的時候,總是不停的說“創新、創新”。可是,他對于創新的容錯度是很低的。 往往是,對創新業務還沒有想清楚,就火急火燎地去干。干著干著,就變得雷聲大雨點小。一旦創新業務沒有干不出來,或者有了虧損,就馬上裁人,把業務砍掉,最后干創新業務的老大背鍋出局。 做創新業務,你要有包容性,要有容錯機制,不能斷掉他們的后路,如果做錯了就“清算”,那么也沒有人敢去做這件事。 當年王堅做云計算,也遭遇了無數的挫折,被人罵騙子,王堅博士也非常委屈,他說:“這兩年挨的罵甚至比一輩子挨得多。” 但最后集團還是決定一年投十億,即便是堅持10年也要做成這件事,最終云計算成功了,成了阿里又一條增長曲線。 所以,我認為每家公司、每個人都不缺乏創新的點子,缺乏的是創新的土壤。對于創新業務,你一定要有包容性,企業一定要有容錯機制,要有創新孵化機制。
以人為本 在《追求卓越》這本書里,托馬斯·彼得斯認為,以人為本,就要以對待成人的方式對待員工。 什么叫對待成人的方式?首先,你要坦誠,不要忽悠你的員工;然后,你要尊重他們,給他們尊嚴,把他們當成提高生產力的主要來源,而不是把他們當成工具。 那么,我理解的以人為本是什么呢? 第一個,眾生平等。即把每一個人都看成和你一樣平等的人。我在我公司里面不會因為他是一個高管,你是一個員工,就區別對待。我給客戶做咨詢,也不會因為這個公司是收入規模1000億的,那個公司收入是5個億的,就區別對待。 第二個,視人為人。就是你要把人當人看,這句話很本質,什么意思呢?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,都有喜怒哀樂,你要把別人當成人看。作為老板,要時刻關注員工欲望和訴求,關心他們困難和悲喜。反過來,員工也要把老板看做有血有肉的人,有脾氣,有焦慮,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工作機器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,你能不能體量別人、視人為人,是一個人領導力的最高體現。 再舉一個例子,在我做咨詢的時候有一個客戶,我跟這家公司的HR、項目負責人,甚至基層的員工的關系都做的很好。 很多人問,Cherry你是怎么做到的?其實就是視人為人,我不會因為跟董事長關系好,就不把下面的小朋友放在眼里。如果你能做到視人為人,你就一定能夠做到所有人都圍繞著你、喜歡你。 另外,以人為本不能光停留在口頭上,不能口惠而實不至。你必須要有清晰的目標指導下屬,帶下屬拿到結果,你要讓下屬跟著你有飯吃,有酒喝、有肉吃,有希望,有盼頭。 所以說,領導力的根基,其實就在于以人為本。
價值驅動 卓越公司一定是以價值為驅動的,公司的決策者不會想著我要撈多少錢,而會思考:我做的事情對別人有什么價值?對社會有什么價值。 每家公司每年都會開戰略會,你不妨想想:你的戰略會到底是從你個人出發,還是從客戶出發? 在我看來,所有戰略成功的根源都在于你找到了真正的客戶價值,別無其他。這就是我做這么多年戰略會的一個特別深刻的體會。 如果說你只是從你個人的成功出發,比如你今年目標是賺一個億,我要做成一個偉大的公司,我跟你講這些都沒用。因為你的成功跟客戶沒有任何關系,客戶只關心他的價值。 所以說,真正好的戰略,只有一點,就是價值驅動,戰略成功的根源,就在于你有沒有找到你的客戶價值,客戶是不是愿意為此埋單、并且持續復購。 為什么別人會有那么多的爆款產品,而你的產品不會爆? 你首先要去思考,你的產品是不是從用戶痛點出發,能不能真正創造客戶價值。很多人都在講紅海,但是能耐心挖掘客戶痛點,認認真真做產品的人,實在太少了,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的,就更少了。 其實,任何行業,只要你能以價值為驅動,認認真真做產品,到處都是藍海。
堅持主業 很多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,通常會遇到“多元化陷阱”,即面對著經營環境出現的各種機遇,放棄主業,大踏步進入多元化的產業領域,甚至是自己還不熟悉的陌生領域。 絕大部分的公司都是因為多元化經營死掉的。這樣的案例太多了,我就不一一列舉了。 真正成為行業頭部的企業,都是在堅持主業。比如說,酵母的客戶雙胞胎集團是全球知名的豬飼料集團,就是因為雙胞胎集團董事長鮑洪星30年來只做豬飼料;飛鶴奶粉做到這么好,也是因為董事長冷友斌20年來只做奶粉,把嬰幼兒奶粉作為主業。 所以,對絕大部分的公司來說,堅持主業就足夠成功了。當然,我們也不排除一些組織能力卓越的公司,它可以做多元化經營。比如安踏、LV等。 關于多元化,這里給大家幾個建議: 第一個,不要輕易去做多元化,尤其是企業還很小的時候。什么樣的企業可以做多元化?就是你在本行業做到Top One了,你已經沒有增長的空間了,這個時候你是可以做多元化的。 如果你的公司還很小的時候,你的主業還沒有做好,你就盲目做多元化經營,那你大量的東西都是分散的,你一定會失敗。 第二個,什么時候可以做多元化?就是你已經有了非常強大的競爭力。比如說安踏,安踏最重要的競爭力是因為它的營銷能力很強,銷售能力特別強,在行業內都處于領先地位,所以它可以通過收購優質品牌,如FILA、迪桑特和始祖鳥,通過差異化的運營,形成品牌矩陣。 如果沒有強大的營銷能力、銷售能力做支撐,再好的品牌收購進來,也是沒有用的。
組織簡單,人事精簡 在組織內,我們經常會面臨很多復雜的問題,比如匯報的問題,決策的問題,審批的問題,流程的問題等等。這涉及到大量的溝通,在溝通的過程中,倘若信息不對稱,就會帶來猜疑。 所以,我們經常看見,領導做了一個決策,開會反反復復溝通無數遍,依然落不了地,中間浪費了大量的成本。 在跨部門協作的過程中,也經常會存在著“部門墻”的現象,各部門間各自為政,所有部門都只想著自己的利益。結果就是,在協同的過程中,開了無數的會議,但還是沒有達成一致。各部門依舊相互掣肘,推諉扯皮,導致業務無法推進。 如何應對組織的熵增現象呢?組織一定保持特別簡單的組織業態,要有簡單的組織文化。 當組織變大了,你會發現組織里有山頭主義,官僚主義,組織內耗嚴重。這個時候,你就要做組織的創新,把大組織往小拆,保持組織的活力。稻盛和夫先生的“阿米巴”經營思想,其實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。 一個問題出現了卡點,不要讓所有人撲上去解決,而是成立一個特別小組去解決這個問題,讓人像活水一樣流動起來,保持組織活力。 那么,人事精簡是什么意思呢?人事精簡的反義詞是人浮于事。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忙,但是他們也不出結果,或者他的工作量完全不飽和,或者他的工作量波峰波谷太明顯。 怎么辦呢?最好的方式是一個人干三個人的活,給他發兩個人的工資,這樣他很開心,公司也很開心。如果一件事一個人可以干完,就千萬不要用兩個人,這是尤其重要的。 切記,簡單就是效率,如無必要,勿增實體。
寬嚴并濟 一家公司最好的工作氛圍什么樣的?很壓抑,肯定不行,那樣缺乏活力;很散漫,肯定也不行,那樣工作沒有效率,沒有結果。 最好的組織氛圍,其實是毛主席說的八個字:“團結緊張、嚴肅活潑”,有些事情要嚴謹,有些事情要活潑,要做到寬嚴相濟。 什么地方是寬的?工作方式可以是寬的,一項任務布置下來,你框定方向就行了,不要抑制下屬的創造力,讓下屬自主地根據自己的節奏和經驗,做好這個事情。 什么地方是嚴的?價值觀是嚴的,當下屬違背價值觀,觸碰到公司的紅線的時候,一定要嚴格要求,強勢捍衛價值觀。 我舉個例子,阿里巴巴有一年發起在線搶月餅活動,有4名程序員用技術手段改寫程序腳本,多刷了124盒月餅。這看似是一件小事,但阿里認為,這種行為觸及了誠信價值觀的紅線,因此將這4名程序員全部開除了。 再比如說,目標是嚴的。對于公司的目標,我們一定要重視,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,做到使命必達。 公司要有創新力,就一定要有活力,但同時一定要有規矩,無規矩不成方圓。 最后,總結一下:如何定義一家卓越的公司?看這8點就夠了:采取行動、接近客戶、自主和創新精神、以人為本、價值驅動、堅持主業、組織簡單及人事精簡、寬嚴并濟。 閱讀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gePCll_PivxHr0UdRHseJg 該文章在 2025/1/14 15:25:56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